縱橫四海 – ART TAIPEI OVR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線上展廳
  • 尺寸:1200 x 200 cm
  • 材質:油畫
  • 年代:2023
  • 簡介:
    《縱橫四海》是中國藝術家王昭舉老師近年來油畫創作題材的轉型,先前的創作題材大多是鄉土情懷和藏族風情,像成吉思汗這樣重大歷史人物的創作還是第一次,需具備豐富的歷史素養和駕馭整體表現的能力,完全是嶄新的創作領域。為了進一步獲取詳實的歷史素材,王昭舉老師特別去參觀多個博物館與名勝古蹟,以激活創作靈感。   在色調的設計上,為了凸顯矛盾衝突,增強悲壯氣氛,用色追求簡約,力求色調厚重沈穩。儘管草原總是讓人想到肥美的綠,但是為了加強畫面的整體性,基本上規避了綠色,而向深沈凝重的灰色系列靠攏,盡力表現戰爭前奏的壓抑感和悲壯色彩!   這幅作品的構圖,我把金頂大帳作為畫面的表現重心,用以支撐起營造畫面的整體氣勢。作為出征前的誓師場景千軍萬馬攻城器械鼙鼓旌旄兵戈甲胄自然是構成畫面氛圍的組成元素。   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我力求遵照歷史真實與民族特色,但又必須體現藝術感染力,主動性於是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傳說中的蒙古狼隊我改成了凶猛的藏獒,拉著金頂大帳的蒙古黃牛我則強化了牛角的鋒利,只有這樣才能與畫面整體氣氛相契合。   蒙古人崇拜雄鷹,鷹是他們的靈魂圖騰。畫面上有多處雄鷹出現,為的是更好地烘托草原特色和戰爭氣氛。蘇魯錠是蒙古信仰力量的象徵,蒙語意思指「矛」,是戰神的標誌。一般黑白兩色,分別叫做「哈喇蘇魯錠」和「查乾蘇魯錠」,即「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徵著戰爭與力量,白色象徵著和平和權威。   挑戰12米巨幅油畫,這是第二次,幾年前的《曬佛節》也是12米,是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家美術工程的資助項目,後來被台北藏家吳董收藏。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並非「只識彎弓射大鵰」 成吉思汗是是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從歷史角度審視,成吉思汗不只是草莽英雄!他是一位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野蠻殘忍的侵略者,也有人認為他與子孫長期發動對外戰爭,促進了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對之後的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統一了蒙古,對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鐵木真至今仍被蒙古人視為民族英雄。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 年5 月31 日- 1227 年8 月25 日),尊號「成吉思汗」(蒙語「上天賜予的堅強大汗」的意思),蒙古族乞顏部人,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 成吉思汗(1162~1227),享年66歲 →臨終前定下「聯宋滅金」戰略,三子窩闊台接替汗位,繼續他未竟的宏圖霸業 1189年,28歲→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1204年,43歲→統一蒙古高原 1206年,45歲→即汗位 他起於微末而縱橫天下。帶領總人口不足六十萬、軍隊只有十萬的蒙古人橫掃歐亞,戰勝、征服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口的大國西夏、西遼、花剌子模、金朝和南宋,把領土擴張至 3300 萬平方公里,疆域東臨太平洋,西至黑海沿岸,北抵北冰洋,南到南中國海。他以非凡的才能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軍事奇跡,是什麼原因讓他能夠橫掃千軍,所向披靡?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無後勤保障之憂 亞歐大陸的北部是水草豐茂的茫茫大草原,蒙古人習慣了遊牧生活。每次蒙古軍隊征戰,就帶上牛羊群,一邊放牧、一邊行軍,渴了喝奶,餓了吃肉。攻城略,就地取材,以戰養戰。   二、先進的騎兵戰術 草原民族善於騎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是借鑒了北方匈奴的「胡服騎射」得以稱霸諸侯。成吉思汗的軍隊結合以往的遊獵經驗,發展出強大的騎兵戰法。每臨陣,充分發揮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將輕騎與重騎相互配合,先用輕裝騎兵突襲、再用重裝騎兵碾壓,對敵形成橫掃之勢。其次是蒙古騎兵每人兩匹馬,為了快速奔襲,他們可以輪番換馬。   三、彎刀、利箭和火炮的使用 有弧度的彎刀作為騎兵裝備,靈活性遠超傳統的刺殺類兵器。加上天生精於射獵,他們把弓箭的遠程攻擊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蒙古軍還有效地將炮兵和騎兵協同作戰,展現了空前的殺傷力。   四、死士衝陣 每次攻城略地,對於抵抗不降的城邦,蒙古軍攻陷後,就大肆屠城,這種血腥手段讓敵人聞風喪膽,從而喪失抵抗意志。然後把降者編成前鋒,讓他們衝往一線,作為攻伐下一城池的炮灰,這樣不僅消耗了敵人的力量,還保留了自己軍隊的完整建制。   五、蒙古軍沒有軍餉,以戰功分配戰利品 這很像戰國時期贏秦的獎勵軍功制度,使得蒙古士兵的戰鬥意志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吉思汗崛起的時代,域外民族正處於衰落狀態,這使得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得以席捲天下。當時控制中國北方的完顏大金已經漢化,喪失了曾經的武勇精神;中亞的伊斯蘭民族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也是內亂不斷,無法阻擋蒙軍銳氣。   七、成吉思汗雄才大略 具有超凡的領袖氣質,人們自願臣服於他。同時成吉思汗也善於利用宗教信仰,通過薩滿巫師,讓蒙古人相信他是受命長生天而統治草原的主人,凝聚了蒙古人的整體力量。   八、獎勵制度提高了蒙古軍隊的內部潛力 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將全蒙古國百姓編組為九十五個千戶,分別封給開國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長,並能世襲。即「千戶授封制度」。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精銳的質子護衛軍以此制約分封在外的地方勢力,增強了軍隊的內聚力。   九、重視人才 契丹貴族耶律楚材成為成吉思汗的決策智囊,他大力推動文治,逐步構建「以儒治國」的方略,對蒙古民族從遊牧生活邁向完善的封建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          

其他出自【王昭舉】的作品